专利申请真的都不爱找代理所了么?

  昨日,两家知识产权媒体同时转发知了网的《现在的专利申请都不爱找代理所了么》一文,该文作者经过统计发现2003年至2012年的十年间专利代理率(即当年专利申请中聘用代理机构的比率)从82.5%一路直降至71.3%,并不禁发问”专利申请的都不爱找代理所了么”.

  相信此文一出必然在专利圈中激起一片涟漪,代理人小则担忧起自己的”钱途”,大则对自己的职业人生产生怀疑。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数字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呢?让小编带您终结流言,解读代理率变化的真相。

  疑问1:代理率下降是否因为近几年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大量产出?

  当看到代理率变化表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因为没有区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一般感觉,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由于不经过实质审查,普遍认为撰写容易,很多发明人亲自操刀上阵,套个模板,轻松搞定。如下图所示,近几年实用新型和外观的申请量增长趋势明显超过发明,因此直观感觉造成代理率下降的原因是因为充斥着大量个人自己提交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然而,男人的直觉显然不靠谱。从下表可以看出,发明专利的代理率从2003年到2012年下跌了近百分之十二,基本与整体代理率下跌的趋势趋同,显然代理率下跌和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申请量的凸增不存在必然关系。

  疑问2:代理率下降是否因为充斥着大量个人申请?

  在排除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搅局的因素,我又把怀疑转移到了个人身上。实践中,很多个人把专利证书看作一种荣誉证书,是对自己科学狂魔本质的最好证明,特别近两年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连公园里的老大爷都能和你聊几句专利。然而个人申请人一般更倾向于自己准备专利申请文件,或者托一些代理人朋友友情赞助,因此个人申请人瞬间成为代理下降的重要嫌疑人。然而事实告诉我,男人的直觉真的很不靠谱。

  如上表所示,虽然非自然人申请的平均代理率远高于整体代理率的平均值,但是从2003年到2012年间,代理率从91.68%直线下降为78.87,下降幅度接近十三,亦与整体代理率下降趋势趋同,看来我的猜测再次错误。

  疑问3:代理率下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正当我不得不沮丧地承认专利申请正越来越不需要专利代理人,并在思索我的未来在何处时,一条曲线似乎又让我看到了光明。

  有没有注意到那条诡异的红色曲线?如前文所述实用新型一般认为比发明专利更容易撰写,因此通常认为实用新型委托代理人的情况应该少于发明专利。然而如上图所示,在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实用新型代理率的下降速率明显低于发明,在这十年间发明专利代理率下降了12.35%,而同期实用新型仅下降了7.84%,显然这又是与一般认知存在明显不同的地方。

  在统计代理率数据的时候,注意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年份–2005年,从那年开始发明的代理率有超过1%的下降。回到2005年,那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2005年以及前后的几年,各省市为了提升所在辖区内的专利申请数量,分别通过资助和奖励的办法鼓励相关单位申请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例如《上海市专利资助办法》就特别设立专项资助基金,除了正常报销申请人的专利申请费用外,对发明专利还提供额外3000元/件的资助。而某些地方或者高新园区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专利产出,奖励费用更是可观,例如2004年《苏州高新区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就规定,”凡区内镇(街道)、分区专利年申请量达80项、授权量超过80%以上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年申请量达60项、授权量超过80%以上的,一次性奖励4万元;年申请量达30项、授权量超过80%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

  正是由于各地的资助和奖励政策频出,在此后的近十年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甚至有不少企业通过专利申请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这可能又是一个赋有中国特色的事情,由于在资助规定中,一般发明的资助和奖励远高于实用新型和外观,所以企业更热衷于申请发明专利,也就是在这几年间,逐渐形成了发明比实用新型和外观更”高级”的概念。

  由于很多奖励资助并需要凭专利证书领取,有的甚至都不要实质审查通知书,所以无形中催生了企业通过专利来获得奖励资助的生财之道,这几年间中国无效专利也大量产出,因为很多企业领取相关奖励资助后就不再关心那些专利申请的身死存活。对于这些专利,企业一般不会委托代理机构,因为这会无形中降低企业在每件专利上的”利润”,甚至还发生了有些企业将已经提交过的专利再次提交以骗取奖励资助的恶性事件。因此,个人推测代理率下降与这一阶段的特殊情况有所关联。

  近一两年,专利申请量指标已经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或者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奖励资助政策也越来越理性,例如目前的《上海市专利资助办法》充分将资助与申请人的实际申请花费挂钩。

  疑问4:代理率下降还有其他原因么?

  上面的原因仅是笔者的推测,除了奖励资助催生了大量非代理机构撰写专利外,笔者认为还有下述原因:

  1. 传统大型代理机构的业务重心并不在撰写上,在最近的一次代理人协会培训上,协会负责人提到目前大型专利代理机构90%的业务还是围绕专利申请展开,或者更确切的说围绕PCT专利进中国的业务展开(俗称外内案),近10年间外内案增加有限,国内申请量则猛增,此消彼长,造成了总体代理率的下降;

  2. 代理机构案件压力较大,2003年的时候中国有3200名左右的执业代理人,彼时委托代理机构的专利申请量为227171件,2012年的时候中国执业代理人上升到了8988件,而申请量已经飞跃到了1053641件。近十年间,单个代理人处理申请案从70.99件/人上升到了117.22件/人,而这仅是专利撰写的处理量,还不包括审查意见答复、翻译、检索、专利分析、专利无效等工作。所以代理率的下降并不一定是专利申请不找代理机构了,而可能是代理人太忙无法再接更多地案子;

  3. 企业拥有了更多的代理人,目前中国企业对于专利工作越来越重视,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聘请专利代理人作为企业的专利法务,而专利法务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帮企业寻找发明点并准备专利申请文件,曾经一名在企业的专利法务告诉我,其一年需要帮企业完成100件发明专利申请。企业算了一个聪明帐,这100件的代理费用肯定远高于该专利法务的年薪,这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无形中也降低了专利的代理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专利律师网 » 专利申请真的都不爱找代理所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