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多家权威证券媒体相继报道称,证监会在对外发布的创业板首发办法和再融资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中,可能正在酝酿一项新股改革措施,即取消创业板对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盈利增长规模的限制,也就是说,互联网企业在未盈利的情况下也能申请IPO。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上述消息属实,意味着创业板对互联网企业的准入门槛将降低,亦预示着我国在新股发行体制上,开始从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释放出的积极信号。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也担心,过低的准入门槛,势必会让一些披着“高成长”外衣的“伪创新”企业有了趁虚而入的机会,使创业板企业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有关专家表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一旦引入退出机制,一些滥竽充数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将面临退市的风险。要想在创业板“立足”,除了必须满足创业板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外,还需要企业真正提炼内功,切实提升自身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借助资本市场杠杆,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检验企业内在功力
据了解,目前创业板IPO对发行人盈利能力要求有两套标准:最近2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最近1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收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2年营收增长率均不低于30%。
根据市场流传的创业板首发办法和再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有关新规,创业板取消了对业绩连续增长的要求;允许互联网与高技术公司在未盈利的情况下发行,要求现金流稳定,并满足收入超过1亿元,在新三板挂牌不短于12个月,高技术类企业科研经费占收入的比率,近3年平均值不低于10%。
对此,业界普遍认为此举对国内互联网企业是一个利好消息,将加速互联网企业创新速度,鼓励社会资源向创新型产业和企业去配置。
在中商情报网金融行业顾问袁健看来,新规的出台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激励作用有限。“我认为单凭这样的举措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推动作用非常有限。就像国内最初设立创业板的目的一样,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但从2009年创业板推出至今,创业板仅有‘三高’之名,而无创业板实质。”袁健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仅仅依靠某几家企业的繁荣是很难带动整个创业板的成长的。
华凯弘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邵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IPO,是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步骤和体现。但对于企业进入创业板,我国并未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水平作硬性要求,更多的还是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而这个短板已经给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高科技类企业的创新,需要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正向激励,这其中就包括资本市场是否对其知识产权水平作严格要求。”邵男说。
采取严格监管措施
防止造假趁虚而入
事实上,此次传出的创业板降低准入门槛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曾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
创业板准入门槛的降低,一方面让一些处于起步阶段,却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高成长企业能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获得更多资金,加速企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也给一些“伪成长”企业带来了可乘之机,这些“害群之马”的存在,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监管部门如何加强对弄虚作假行为加以遏制和打击,是开启创业板准入新规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进一步加剧由创业板降低门槛带来的扩容担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中国资本市场现行的审核制度下,监管部门对创业板设定的一系列详尽的盈利、增长等硬指标,相对海外资本市场入市门槛高很多。而美国资本市场的入市门槛则相对要低,只要交易所同意就能允许企业上市,不设盈利门槛,其看重的是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增长,即使是亏损的公司,也能在纳斯达克上市。
“我认为降低创业板准入门槛,是在为新股上市向注册制改革作铺垫,资本市场逐渐开始由政府监管转向真正的市场化运作,跟国际接轨。” 袁健表示,注册制是指发行人在准备发行证券时,必须将依法公开的各种资料完整、真实、准确地向证券主管机关呈报并申请注册。而监管机构只做形式审查,至于发行人营业性质、发行人财力、素质及发展前景等实质条件均不作为发行审核要件,监管机构也不作出价值判断。
“有效规避和剔除那些‘伪创新’企业的根本路径,还在于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退出机制。一方面,有赖于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专业咨询及管理机构的进一步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有待全社会建立起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邵男表示,从美、德、日、韩等国的成功经验看,这些国家及其企业都普遍注重内在力量的历练和积累,无论是核心技术的专利、还是高端产品的外在形象,都有着极其完善的战略布局。尽管短期内市场里鱼龙混杂,浑水摸鱼者不少,但我国发展创业板市场的根本目标不会改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专利律师网 » 低门槛能否将“伪创新”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