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专利中只有0.17%成功变现获信贷—— “知本”变“资本”,还要跨过几道槛
泰州市近日完成专利权质押贷款第一单:江苏宇成动力集团通过专利权质押的方式,从交通银行泰州分行融资200万元。
“不用厂房、不用办公设备抵押,仅凭一纸专利证书就能从银行贷来200万元,这在以前想也没想过。”宇成集团副总经理姚桂洋说。宇成集团是泰州市一家科技型民营企业,此次质押贷款的是件实用新型专利——“收割机用转向升降联动装置”,该专利产品在与“洋品牌”收割机的较量中赢得了话语权,销售业绩每年都在大幅增长。
一件专利究竟值多少钱?江苏经纬资产评估事务所所长童为标说,这要通过对专利技术收益、风险等要素评估和模式换算。他们对宇成集团的专利给出的评估结论为:价值435.2万元。之后,宇成集团与泰州交行商定,以该专利权为质押获得贷款200万元。
实际上,这算不上是一笔真正意义上的专利质押贷款。“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就是专利权质押登记,要上报国家专利局备案,登记此专利的法律状态并发公告。如果是已经办理了质押手续,就应该登记为‘已质押’状态。”泰州市科技局专利管理科科长宋争艳说,这样做可减少银行的风险,也为科技企业贷款减少障碍,“宇成动力集团贷款并没有经过这一程序。”
不仅是泰州,省内其他银行也多不办理这种登记手续,仅仅把企业的专利证书放在银行。而这样做,一旦出问题,这个“囊中之物”对银行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未履行登记程序,就不会获得国家专利局的支持。
银行为何对“保护伞”——登记备案不感兴趣?省交行科技支行行长周益告诉记者,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现有的专利权转让交易市场不完善。即便进行登记,一旦出了风险,这专利也不一定能转让出去。另外,按照规定,办理相关登记手续,至少要提供五六份文件,并且每次都要去北京申报,耗时耗力。即使手续齐全,至少也需要半个月时间。
据了解,近两年来,我省部分银行探索“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然而,与庞大的专利授权量相比,已经获得质押融资的无形资产,数量虽然日渐增多而整体规模不大。记者咨询了省相关金融部门,关于这一项,尚无专门的统计。有数字显示,到2011年6月,全国累计实现专利权质押3361件,而差不多同期,我国累计授予专利权202.8万件。也就是说,只有0.17%授权专利成功“变现”,获得了信贷资金支持。
“知本”难变“资本”,与过度依赖不动产担保有关。泰州交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人杨小林说,土地和房产的价值评估相对容易,周边也容易找到可供参考的对象,而知识产权的价值缺少衡量标准,几乎找不到参考对象。土地房产有升值潜力,而部分知识产权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却存在贬值的风险,这也加大了银行开展此项业务的顾虑。
“此外,银行在选择项目时,也要考虑到专利转化生产力的能力,外形专利等不太适合。”江苏银行小企业金融部副总经理耿新伟说,银行重点选择的专利产品,往往是已经完成研发、进入试生产或批量生产阶段的。他认为,抵押物从“实”到“虚”,意义不小但障碍多多。同样一笔知识产权质押,企业最关心能否融到资本,银行最关心的是风险。如何将这两者对接起来是难点所在。与一般的信贷风险相比,专利质押融资还存在法律风险、经营风险、处置风险。“建立包括评估、质押、转让交易等环节完整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是当前最急切的事情。这个体系建好了,专利质押融资就会突飞猛进。”
令人欣喜的是,为跨越这些“栏杆”,我省已由科技支行进行尝试。农行无锡科技支行行长陈志良说,适度的风险补偿机制是科技信贷风险控制的基础。循此思路,他们在内部建立了新产业新技术的培训和研究制度,同时,与无锡市科技局成立了科技金融专家委员会,既获得了外部智力支撑,又能多层面了解企业信息,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风险评估控制体系,有效控制和缓释了信贷风险。而作为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的镇江,则在运行机制和政策规定上作了探索,规定“贷款额度不超过评估价值30%”,且专利权质押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过1年,中长期贷款不得超过3年且不能超过专利权的有效期。这些尝试能否早日全面推广,是众多握有专利证书的中小企业翘首以待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专利律师网 » “知本”变”资本”还要跨过几道槛